高婷婷
在汽车市场中,一款产品的成功路径往往有两种,其一是凭借颠覆性的概念或强大的产品力,在登场之初便成为市场的焦点,其二则是以扎实的产品实力为基石,在市场的持续检验中,逐步赢得用户的信赖与认可。而零跑C11的成长轨迹无疑是后者,四年前当它初次进入中型SUV这片红海时,并未引起行业性的轰动,其起步阶段的市场表现也相对平淡,然而正是这样一款看似低调的车型,却凭借着对用户真实需求的精准把握和持续迭代的产品策略,展现出了非凡的韧性。在近四年的时间里,它的销量曲线稳步攀升,从月销千台到稳定破万,最终收获了超过26万个家庭的信赖,这一成绩在一个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是对其产品力直接且有力的证明。如今这位久经沙场的车型迎来了自己的焕新时刻,而这一次升级的深度与广度,已远非一次常规的中期改款所能涵盖,更像是一场堪比换代的价值提升,接下来咱们就一探究竟。
动力与续航
全新零跑C11在动力系统上的升级,针对了当下新能源用户的两个核心使用场景,分别是补能效率与续航里程,它继续提供纯电与增程两种动力形式,但两者都获得了显著的技术更新。纯电版车型全面采用了全域800V高压碳化硅平台。这不仅是一个技术名词,它背后是物理定律的直接应用:更高的电压意味着在同等功率下,电流可以更低,从而减少了电能在传输和转换过程中的热损耗,而碳化硅功率器件的应用,相较于传统的硅基器件,拥有更高的耐压、更低的导通电阻和更快的开关频率,这使得电控系统的整体效率得以提升,体积也得以缩小。这一系列技术的集成,最终体现在用户的使用体验上。配合容量提升至81.9kWh的电池包,其CLTC纯电续航达到了640公里。更重要的是在800V架构下,车辆的充电速度大幅提升,其直流快充从30%充至80%电量所需时间被压缩至18分钟。这意味着在高速服务区,一次短暂的休整便能为车辆注入可观的续航,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途旅行的节奏和规划。同时全新的自研电驱系统将电机最大功率提升至220kW,使其0-100km/h加速时间缩短至6.1秒,这为日常驾驶中的并线超车等动作提供了完成这些动作的动力储备。
而增程版车型,则在应对续航问题上提供了更全面的解决方案,它所搭载的新一代1.5L增程器,配合容量高达41.7kWh的电池,实现了300公里的CLTC纯电续航。这个数字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它已经高于市面上多数插电混动车型的纯电续航水平,使其在定位上更偏向于一台带有“便携式发电机”的纯电动车。对于多数城市用户而言,300公里的纯电里程足以覆盖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的日常通勤,这意味着用户可以享受纯电驱动带来的静谧平顺和低成本,从而将发动机的启动频率降至更低。当需要远行时,满油满电状态下高达1220公里的CLTC综合续航,为用户的长途出行提供了保障。低至5.11L/100km的馈电油耗,也保证了其在长途馈电行驶状态下的经济性。
底盘与操控
如果说动力系统决定了一台车能跑多快多远,那么底盘悬挂则决定了其行驶特性,全新零跑C11在底盘硬件上,坚守了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独立悬挂配置。这种悬挂形式的成本和复杂程度均高于常见的麦弗逊式+多连杆的简化形式。前双叉臂结构通过上下两个摇臂来控制车轮的运动,其优势在于能够在车轮上下跳动的过程中,更好地抑制主销倾角和轮胎接地面积的变化,从而在弯道中提供更强的侧向支撑和更稳定的轮胎抓地力,这直接影响到转向手感和操控极限,后五连杆结构则为底盘调校工程师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度,可以更精细地平衡车辆在操控响应和乘坐舒适性之间的需求。
而此次升级的关键在于,全新零跑C11为全系车型标配了FSD可变阻尼减振器,这套系统是一种被动式技术,其核心在于减振器内部设计了一个旁通阀系,能够根据路面振动的频率自动调整阻尼力。当车辆碾过减速带或坑洼路面时,会产生高频振动,此时旁通阀打开,允许部分油液绕过主阀系,使减振器阻尼变小,从而更柔和地吸收冲击;而在平直路面高速巡航或过弯时,车身的低频晃动则不会触发旁通阀,减振器保持较高的阻尼,提供稳健的支撑。这种特性,让全新零跑C11在舒适性与操控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无论是驾驶者还是乘客,都能获得更平稳的动态体验。
空间与舒适
作为一款定位中型SUV的家用车型,其空间与舒适性是家庭用户关注的重点,4780mm的车长和2930mm的轴距,为全新零跑C11宽敞的内部空间提供了保障。而此次升级更是在细节上对舒适性营造进行了多项优化。新车采用了全新设计的人体工学座椅,其内部填充物采用了多层不同密度的发泡材料,以期实现“初坐柔软,久坐不塌”的乘坐感受。前排座椅提供了集通风、加热、8点SPA级按摩于一体的全面功能,副驾驶位还增设了四向电动腿托,可以调整至一个接近零重力的半躺姿态,有助于缓解长途旅行的疲劳。
与此同时,对后排乘客体验的重点关注也值得注意,全新零跑C11的后排座椅坐垫进行了显著加长,为大腿提供了更充分的承托,这对于身材较高的乘客尤为重要。同时靠背角度实现了27°与32°两档可调,前者适合常规坐姿,后者则提供了一个更放松的“半躺”角度。除此之外,全新零跑C11的后排座椅同样配备了吸风式座椅通风和加热功能,通过后排中央扶手上的多功能触摸屏即可控制。这种对后排乘客的重点关注,旨在为车内所有成员提供相近的舒适配置,提升了车辆作为家庭出行工具的舒适属性。
内饰与智舱
步入车内,全新零跑C11的座舱设计语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设计师摒弃了此前的三联屏布局,转而采用了一块尺寸为17.3英寸的2.8K悬浮式中控屏,配合简洁的悬浮式液晶仪表。这一改变,不仅让整个中控台显得更为简约开阔,也标志着其交互逻辑的进化。而驱动这一切的核心,是全系标配的高通骁龙8295P座舱芯片,这颗5nm制程的芯片,其AI算力达到了30TOPS,为LeapmotorOS4.0系统提供了充足的算力支持,确保了车机操作的流畅性、复杂3D渲染的实时加载、以及语音助手的毫秒级响应。
当许多同价位车型仍在8155芯片上进行适配时,全新零跑C11已经将新一代8295P座舱芯片作为了入门车型的标准配置,此外可选装的60英寸AR-HUD,可以将导航、车速、辅助驾驶等关键信息以增强现实的方式投射在驾驶员前方的道路上,有效减少了视线转移。而那套拥有21个扬声器、支持7.1.4声道杜比全景声的PSS音响系统,则用于在车内构建一个三维立体的声场。配合智能香氛系统以及大面积应用的Nappa真皮与木纹饰件,共同提升了座舱内部的功能性和材质用料水平。
安全与智驾
安全是车辆设计的基础,全新零跑C11在主被动安全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配置,车身结构上,其高强度钢占比达到81.9%,关键的A柱、B柱、门槛梁等部位采用了强度达到2000MPa的热成型钢,配合CTC2.0Plus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构建起一个高扭转刚度的笼式车身,这在发生碰撞时能更好地保持乘员舱的完整性。而在智能驾驶辅助层面,新车同样提供了全面的硬件配置,标配了以一颗禾赛AT128激光雷达为核心的感知硬件。这颗激光雷达能够发射128线束的激光,实时构建出周围环境的高精度三维点云图,其优势在于不受光照条件影响,能精确识别物体的距离和形状,是对摄像头视觉方案的补充。配合11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和3个毫米波雷达,共同组成了包含28个感知元件的硬件体系。负责处理这些海量数据的是高通骁龙8650辅助驾驶芯片,为实现高速领航辅助(NAP)、通勤领航辅助(CNAP)等高级别的智能驾驶功能提供了算力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全新零跑C11还引入了端到端辅助驾驶模型,这套算法旨在模拟人类驾驶员的决策过程,尝试将感知、预测、规划等多个环节整合为一个单一的神经网络,以期在处理复杂路口博弈等场景时,获得更拟人、更顺畅的体验,旨在提升车辆在不同场景下的安全性。
外观设计
最后我们来更细致地看看全新零跑C11的外观设计,它所遵循的是一种在成熟方案基础上进行精细化调整的设计思路,这种做法的背后,是对现有用户审美的延续。整车保留了广受市场好评的流畅轮廓与协调比例,长轴距与短前后悬的设计,赋予了车身一种平衡的动态姿态,这种简约的设计风格,是其能够穿越四年市场周期而不过时的关键。升级的笔触更多地体现在细节的精雕细琢之上。前脸部分,设计师统一了纯电与增程版本的视觉语言,标志性的三段式贯穿日行灯带变得更为纤细,与L型分体式大灯组相结合,内部结构经过重新设计,亮黑与亚银材质的交错运用,在点亮时能呈现出更丰富的视觉层次感。
车身侧面,一条镀铬饰条从A柱平滑地延伸至车尾,勾勒出悬浮式车顶的效果,配合标志性的无框车门与隐藏式门把手,共同塑造出光洁完整的曲面,有助于降低风阻。新增的“雾凇米”车漆,并非简单的浅色调,其漆面内含有细腻的金属或珠光颗粒,在不同光线下能呈现出温润细腻的质感。车尾的设计同样遵循简约原则,贯穿式尾灯有效拉伸了横向视觉宽度,使车身显得稳健敦实。高配车型上配备的绿色刹车卡钳,则在整体基调中增添了一抹性能化的视觉元素。
结语
综上所述,全新零跑C11此次的更新是一次系统性的产品力提升,在续航、驾控、舒适、智能等各个维度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更通过将众多高阶配置下放至全系标配,对同级别的竞争对手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可以用更理性的预算,获得一个在各方面配置均衡,甚至在诸多方面达到较高水准的产品。它所面向的是那些成熟理性,更看重产品内在价值而非品牌溢价的购车群体,他们懂得如何辨析参数背后的真实体验,考虑到其具有竞争力的定价策略和如此全面的产品实力,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款经过市场长期检验的车型,不仅将延续其稳健的增长势头,更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携程集团副总裁秦静认为,随着这一政策的施行,将加速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旅游交流及经贸互动。同时,政策也将惠及在澳大利亚生活的逾百万华人华侨,使得他们回国探亲或旅游的过程更为简便顺畅。秦静指出,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中国与澳大利亚在经济上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合作潜力巨大,未来也期盼在旅游领域激发更强劲的合作动力。来源:红网
作者:布歌韵
编辑:宋燕玫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