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变化太快。助贷新规之后,不少金科平台还在研究24%+权益的各种玩法,当下,行业内称监管开始在银行调研权益类产品,并不是不让做了,或是在引导规范发展,做到真正“合规”。
调研与助贷平台的权益业务,主要包括有没有权益、权益的收费模式、有没有自动续费、有没有偏离贷款本身服务等内容。
这并非监管首次提示权益风险。此前我们了解到,广州地方监管提示会员权益风险,并点名了相关机构(详情见《地方监管提示助贷平台会员权益风险》)。从此次调研发起的主体来看,监管对该业务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步提高。
所谓“24%+权益”,即金科平台在展示合规利率的同时,捆绑销售“增值权益”:从“提额通道”“优先审批”等金融属性服务,到三网话费、影视会员等生活优惠,再到直接搭售红酒、茶叶等分期商品。
目前消金界了解到,各家机构也在摸着石头过河,探讨会员权益的合规之路。从此次市场反馈来看,争议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会员可选权益与“强制绑定”。
会员权益应该不应该与信贷流程绑定,目前争议较大。比如,某借款人申请贷款时,合同载明年化利率24%,同时在贷款流程中,会被默认开通月费399元的“铂金权益包”。
此前认为,只要在合同里写明“消费者自愿购买”,在贷款流程中,不默认勾选、不存在任何诱导、不强制绑定即可。目前有从业者认为,“会员权益不能嵌套在贷款流程中”,要像信用报告一样,在APP中设立一个板块,单独做会员权益。
二是小权益与大权益。
一般会员权益分为“大权益”和“小权益”。消金界了解到,通常以价格作为区分,“小权益”的价格在100元以下,提供一些生活、金融类服务。而一些平台对权益收费较高,价格高达699、799元至上千元不等,被称为“大权益”。
目前用户对于“小权益”的接受度比较高,对于收费高的“大权益”投诉量较大。不过,业内也有人认为,如果价值相符,让利提升一下权益品质,用户的排斥程度也会缓解。“大权益”客单价高,所以做好用户服务是关键。
三是加权益后的综合息费在24%与30%以内。
消金界了解到,目前对于中腰部助贷机构来说,将综合融资成本严格限定在24%以内比较困难。虽然有平台做过努力,但成效不佳。有多家机构探索“息费收满,总息费在30%以内”。这样的息费是否能满足监管要求,还有待商榷。有部分从业者认为,30%以内这一限度能够满足助贷机构自身盈利性要求,同时也比较符合政策导向。
根据《助贷新规》第六条(10月1日起执行):
“商业银行应当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平台服务、增信服务的费用标准或区间,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同时明确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形式变相提高增信服务费率。”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推动体育赛事职业化,支持发展体育经纪人队伍,挖掘体育明星市场价值。2019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废止部分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关于对国家队运动员商业活动试行合同管理的通知》等限制运动员商业活动的规定被废止。曾文莉认为,即便如此,目前国内体育经济的价值还有待充分释放。她对已走上职业化道路多年的网球充满希望,认为网球市场可能是一个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