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底政府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以来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中国的经济虽然GDP增速稳定在5%左右,但是给人的感觉总是缺乏活力。周边不时听到哪里又裁员了,大学生找工作难。
目前,我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广义消费不足,阻碍了货币在住户部门、企业和国家之间的流动。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住户部门的存款持续高速增长,而企业部门的存款不升反降;贷款的情况正好相反个贷停滞不前,企业贷款持续增长。由于货币流速降低,虽然M2持续增长但是M2的增长带来的流动性更多被锁在存款账户里,没有带来经济的活跃,货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
我们经常说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消费、投资和出口。我们总说消费不足,去年开始使劲刺激消费,各种国补,减税。但是实际上2024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速的贡献率预计达65%,已经是绝对的GDP最大引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目标为5%左右,这就基本决定了整体经济增长的基调。
5%的社会零售总额增长已经不算是太低了,但是为啥总是让人感觉消费不给力呢?个人认为这里面有个结构性问题。中低收入群体消费倾向虽高,但收入增速(4.1%)低于GDP增速,制约消费升级。而高净值家庭,占据社会财富的量大,但是这些家庭这两年广义消费呈下降态势。
高净值家庭过去的钱到底都花到什么地方呢?个人认为过去高净值家庭的主要开支中房地产相关的支出,包括:买房、装修等占大头。这一部分支出在统计当中并不被计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而是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房地产投资上。
2024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0916亿元,比上年增长3.1%。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4374亿元,增长3.2%。其中,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0280亿元,比上年下降10.6%。与房地产业相关联的建筑业固定投资为-1.9%。
从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到问题的关键:中国的高净值人群过去支出的大头是买房子装修房子。这部分支出虽然不计算为消费品支出。但是购买房子的行为转换为房地产行业的固定投资一样起到了拉动经济的作用。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高净值家庭购房的意愿显著下降。大量的资金沉积在高净值家庭手中变成了银行的个人存款。房地产负增长造成固定投资减弱,很多依靠基建领域生活的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放缓,失业风险增加。结果就是有钱的不想花钱,想花钱的没钱。
所以,问题想要破局就要解决3个问题:1,怎么让有钱人的钱从存款变成消费和投资。2,怎么提升低收入阶层的收入。3,怎么消化最终的产能。
解决第2个问题是最容易的,现在国家在各个地方都在不停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的涨幅超过了社会平均工资的涨幅。
第一个问题目前看也是有解的。有钱人不买房是因为房住不炒后,房地产的投资属性被强行阉割、限制了。房地产的投资价值降低了,那么就造一个新的投资市场具有稳定的升值潜力和回报,吸引有钱人拿钱进来,然后再把这些钱变成固定投资。这就是我国股市未来会慢牛长牛的顶层设计。
当然,还有别的思路让高净值家庭增加消费,比如最近全国各地都在搞低空领域开放。这个到后面就会衍生出类似国外的游艇高端消费需求。
三个问题当中最难解决的是第3个问题。怎么消化最终的产能?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制造业产能国。虽然我国人口数量很大,通过让穷人能吃饱穿暖,能用上家用电器,能开上自己的车,住上自己的房子已经消化了很大一部分产能。但是,每个人的消费需求总是有限度的,一个人一天三顿能吃的东西就那么多,一天就只有24个小时除了工作睡觉,用于消费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单靠中国自己的消费是无法消化现有产能的,更不要说未来我们的GDP还要增长,产能还要继续提升。
消化产能,最终还是要依靠出口,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目前,我国的出口受到欧美传统经济强国的阻碍。它们通过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妄图延缓我国产能的输出,比如:美国对中国发动的关税战,限制光刻机出口到中国,针对中国的高附加值产品进行调查,设计更高的产品准入标准等等。
正是在我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新旧动能转换和海外贸易纠纷增多不确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我国加强了对消费的刺激政策。但是,我们要清楚国补总有一天要退出的。最终化解产能还是要依靠出口。
个人拍脑袋预测一个,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年内可能会突然走向繁荣。经济繁荣的导火索是中美之间竞争的天平彻底倒向中国一端。欧美对中国的高附加值产能出口的种种障碍被彻底冲破。高端产能破局的东风会送中国经济扶摇直上。
中央要求谋划新一轮财税改革,税制改革是重头戏,未来增值税、消费税、个税等主要税种还将有进一步改革举措。笔者呼吁,在税收征管不断强化的同时,为促进企业、个人实际税负维持在合理水平,未来税制改革应当统筹考虑降低名义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