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酒厂最近一个月销量暴跌了90%!”
这条消息最近在白酒业内传疯了,甚至有了一丝恐慌的味道。
查询后得知,这个酒厂大概率是酒鬼酒。
据报道,酒鬼酒上半年净利润暴跌93%,营收下滑43%。
酒鬼酒的核心产品"内参"系列定位在次高端市场(300-800元),处于尴尬的"夹缝"状态。往上打不过茅台、五粮液等真正高端酒,往下又比不过区域平民酒的性价比。
酒鬼酒高端产品“内参系列”营收从2022年11.57亿暴跌至2024年2.35亿,跌幅近80%。今年5月史上最严“禁酒令”又出台了,自然日子更难过。
而这也是很多白酒品牌面临的发展窘境。
为了尽快摆脱困境,一股前所未有的“低度潮”,正席卷白酒头部企业。
低度酒、小瓶酒、联名款,纷纷登场。
像酒鬼酒,从33度、28度,甚至到21度、18度,都有布局,还明确提出“两低一小”(低度酒、低端酒、小瓶酒)战略,还拉上了胖东来推联名酒。
其他品牌——
水井坊停货“臻酿八号”,严惩乱价经销商,还计划在特定区域试水38度以下产品;
山西汾酒推出30-45度低度青花汾酒及桂花汾酒等果味清香型产品,还推出“玻汾小酌版”250ml仅售12元。
连贵州茅台也通过旗下生态农业公司推出蓝莓气泡酒,并在2025年春糖会上发布14款低度潮饮新品;
五粮液也要在9月推29度新品“一见倾心”,会降低酒精度(较主流产品下降23度)和开发果味风味;
泸州老窖表示28度国窖1573研发成功,16度、6度产品已在测试;
洋河股份在8-9月将集中上市果酒、露酒和低度潮饮……
这是千军万马要在低度酒战场相见了。
而在这个战场上,本身还有啤酒、预调酒、果酒乃至软饮料等超低度领产品。
数据显示,20-35岁年轻人中仅19%偏好白酒,远低于啤酒(52%)和果酒(29%)。
可以想象,如果大家真的都一股脑杀进来,这块或将沦为惨烈的价格战修罗场。
行业下行趋势下,低度酒貌似有大好前景。
低度酒适配休闲社交、佐餐、微醺自饮等场景,打破传统白酒依赖商务宴请的局限性。通过低度酒产品,酒企可重构与年轻消费者的沟通语言。
而且当前低度酒市场渗透率不足25%,但增速远超传统高度酒。例如,苏南地区低度酒已占酒类消费总额的65%,而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增速领先全国。
行业报告预测,2025年低度酒市场规模将突破74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
不过,低度酒并不是将高度酒简单稀释就行,它的生产也是有一定技术壁垒的。
低度酒生产需解决酯类水解导致的风味流失问题,让勾调后的酒品实现“低而有韵”,所以需要持续投入低度酒酒体研发。
部分中小酒企因技术投入不足,仅仅依靠“果味+气泡”等公式化制作,出来的产品易出现浑浊、风味寡淡等问题,没了白酒的灵魂。
同时,低度酒需使用更高品质基酒,且生产工艺复杂(如多次过滤、特殊调味),成本或会上升不少。
以38度国窖1573为例,其终端价格仅为53度产品的60%,但生产成本下降不足30%,压缩利润空间。
另外,大品牌也要注意维持自己的品牌定位。低度酒只能作为补充产品线,如果过度依赖低度酒,可能削弱高端品牌形象,如果后续想再“翻身”,可能难度不比低端化容易。
不过,低度酒之前很容易被打上“低端酒”的标签,精品很少,如果这些龙头企业也能入场出品,出精品,为低度酒爱好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培养年轻人对传统白酒文化的喜爱,也算不失一次良机。
你说呢?
2013年,早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时,对新疆的定位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对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的定位则为: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